05月03日 星期五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哲学教研部和科研处成功举办第13期学术讲坛

发布时间:2010-12-02

11月10日,哲学教研部和科研处共同举办了2010年第13期(总第92期)学术讲坛。主讲人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鲁克俭,论坛主题为国际马克思研究动态。哲学教研部全体教师、科研处有关人员、部分其他教研人员及硕士研究生与会。
鲁克俭首先从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这本书引发的马克思学研究的热潮讲起,分析了“南大学派”的文本学传统,指出我国老一辈马克思学研究者们所参考的资料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他们对马克思文本所作的解读研究达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而作为当前年青一代的研究者,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他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研究者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论自觉:第一,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要基于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比如,根据新材料,阿尔都塞的“断裂说”所依据的马克思文本材料就是很有限的。再比如,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文献学分析,能够重新推断马克思写作《提纲》的时间和原因,这不同于我们在原初语境下的理解。还比如,根据新的考证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分三次写就的,三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断裂性等等。第二,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国外马克思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马克思研究基本上仍处于与国外研究相隔绝的状态,国内学者既缺少与国外学者的对话,也感受不到与国外研究的差距。第三,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要以马克思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基础。利用好MEGA2资料卷是深化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的重要一环。第四,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要善于参照主要语种的马克思著作版本。
研究员鲁克俭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马恩关系的评述。马克思、恩格斯关系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马克思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马克思研究者进行激烈学术交锋的领域。马恩的学术差异最早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提出的,但后来被利希特海姆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批判的研究》一书中引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这随后在西方学界的得以流行。鲁克俭认为,莱文是20世纪60、70年代“极端对立论”的代表人物,卡弗是80年代“温和对立论”的代表人物,而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以亨利和里格比为代表的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论”。因此,西方学者不但最先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而且西方学者后来又率先对这种“对立论”进行了深入批驳,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论”。不但如此,西方学者又开启新的研究领域,对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内学者对于马恩的学术关系也各有争论,“对立论”与“一致论”阵营不一。
最后,鲁克俭研究员与参加论坛的教研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回答了大家提出的一些疑问。主要是四个问题:一是马克思学与撒旦教的关系问题,主要是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是否受到撒旦教的影响,也就是马克思学的宗教性问题。二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关系问题。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四是在学术研究上,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方法问题。

(李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