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利玛窦墓地历史
发布时间:2006-03-30
在北京阜成门外,在新修的平安大街的南侧,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有一处绿树掩映的碑林。在灰砖修砌的小院中,其中矗立着三尊高大的石碑,碑的上端刻有双龙饰雕。正中的一尊大理石墓碑,用方砖砌护。碑的正中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右侧的小字是:“利先生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左侧是内容大体相同的拉丁文。这就是“利玛窦墓地”。左右两侧的另外两尊石碑分别属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市(Macerata),16岁加入天主教耶稣会,1582年辗转来到中国澳门,不久进入广东,在肇庆定居。利玛窦与以往很多外国传教士不同,他尊重中国的礼仪风俗,学习说汉话,写汉字,阅读中国经典书籍,同时他还将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与很多中国文人和官员交了朋友。
当时中国人认为地是方的,中国位于大地的中央,而外国只不过是一些环绕在中国四周的小岛。利玛窦绘制了一幅标有经纬度,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令当时的中国文人眼界大开。利玛窦在他的住所展示了一些他制作的天文仪器,如日晷、天球仪、浑天仪、象限仪等等,显示了欧洲先进的天文理论。宋、元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曾准确地反映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但是到了明代,时过近300年,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误差,官方依此为根据预测日食、月食经常发生错误,而利玛窦则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令他周围的中国人感到惊讶。
1589年,利玛窦移居广东北部的韶州;1592年,右离开韶州,进入江西境内,沿赣江纵贯全省,其间他改穿儒生服饰,俨然像一名儒家知识分子。他本来计划到陪都南京定居,但没有成功,只好退居南昌。在南昌他广交朋友,用中文撰写了介绍欧洲人交友之道的《交友论》,在中国士大夫及文人中间广为流传。
1598年,利玛窦跟随一名中国官员北上,首次进入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当时正值中日在朝鲜开战,外国人在京城常被认为是奸细。于是他只好南下寄居南京。数年后,他再次进京向皇帝进贡,历经磨难,终于在1601年1月24日来到古城北京。万历皇帝对他进献的西洋自鸣钟十分喜爱,破例允许他在京定居。
在此期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首次介绍了欧几里德几何学;与李之藻合作撰写了《同文算指》,引进了笔算等西方数学知识。他带来的西方书籍、绘画、乐器以及传播的西方人文、社会知识,使中国人对遥远的欧洲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的一些欧洲人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搞不清中国与契丹、北京与“汗八里”的关系,利玛窦通过对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经纬度的测量,得出契丹就是北部中国、北京就是“汗八里”的正确结论。他建造了北京的第一座教堂,即南堂,发展了第一批中国教徒。1608年,利玛窦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便将其在中国的经历撰写为《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即中译本《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图画。1610年5月11日,积劳成疾的利玛窦在京逝世。
根据明代的法律,外国人是不允许安葬在北京附近的。但是鉴于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作的杰出贡献,很多官员主张为他而破例。大学士叶向高在回答有人以“从无此例”的诘难时,曾说,自古来华的洋人“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毋论其他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矣。”万历皇帝批准了此议。1611年,利玛窦的遗体在“滕公栅
栏墓地”(即今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安葬。明末清初的文人骚客在游历该墓地后,曾吟诵了如下诗章:
“来从绝域老长安,分得城西土一棺。
磔地呼天心自苦,挟山超海事非难。
私将礼乐攻人短,别有聪明用物残。
行尽松楸中国大,不教奇骨任荒寒。”(明末谭元春)
“天主堂开天籁齐,钟鸣琴响自高低。
阜成门外玫瑰发,杯酒还浇利泰西。”(清初尤侗)
后来,继利玛窦之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也被皇帝赐葬在滕公栅栏墓地。这里渐渐地成为北京地区的一处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墓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北京周围包括滕公栅栏在内的数处外国人墓地被平毁。八国联军进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政府需出资修复这几处外国墓地。利玛窦等传教士墓碑重又在原地树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诞生,作为外国教会产业的滕公栅栏墓地,收归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所有。50年代中期,中共北京市委拟在此修建党校,经与教会协商,将墓地迁至海淀区西北旺。根据国务院宗教局的指示,利玛窦及汤若望、南怀仁三人的墓碑作为文物在原地保留。1966年8月,红卫兵冲进党校,将墓地再次平毁,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就地深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许涤新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意大利,意方友好人士提出,希望能将利玛 窦墓重新恢复。许涤新回国后立即写了一份报告。此报告得到邓小平等最高领导人的批准。于是,于1979年,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利玛窦墓碑重又树立起来,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学者、教授、旅游者、官员和外交使节以及宗教人士前来参观、凭吊,甚至包括一些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如: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比利时首相让·吕克·德阿纳等。
400年前曾经构筑了连接中西文化交流之桥的利玛窦,他的墓地在经历了历史风雨的几番洗礼之后,今天成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对外交往的窗口。国际友人可以通过这一小小的窗口,感受到中国政府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文化以及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感受到中国当前欣欣向荣、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作为一位在历史上曾经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并作过一些好事的利玛窦,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