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童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主持人语:我校主体班学员在入学时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希望老师解答的思想理论问题,二是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突出干部教育培训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教务处搭建平台收集汇总2022年度春季学期第22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第109期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第6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第73期处级正职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两带来”提问,在分析提炼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选取6个典型问题,邀请相关研究领域专家进行解答,促进教学良性互动。公众号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提问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如何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解答人:孙一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首先要把握好“决定性意义”的内涵。对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党的权威性,党是否有权威和凝聚力;二是党的正确性,在党的领导下能否实现善治。
树立权威必须有能够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掌舵者,激发凝聚力首先是增强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这都需要党和国家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有权威就要有核心,形成核心是权威成熟的标志。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列宁曾讲,党内如果没有具有经验和极高威望的领袖,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加强和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根本保证。
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在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确立出来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指导地位的确立,使我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把握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事业创造新辉煌。
提问2: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历史贡献?
解答人:秦德占,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于党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有其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1941年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动员全党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为总结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奠定了理论基础,期间编辑《六大以来》等重要文献,为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提供了全面、系统、可靠的一手资料;1935年遵义会议后,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党的历史问题有了政治保证,另一方面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开始有了摆脱苏共和共产国际影响独立作出决议的历史自觉。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党内未彻底清算,仍然存在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党的七大即将召开,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亟需统一全党思想;从国际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大好。
历史贡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于解放思想进入关键阶段、改革开放进入实质性进程的重大历史关头,有其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重视学习历史、善于总结经验已经成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转移工作重心的决策,实现历史伟大转折;平反冤假错案,老干部重返领导岗位,为总结党的历史提供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了思想准备。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党内部分人仍受“两个凡是”等“左”倾思想束缚,用教条主义方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从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实行的方针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此外极少数人利用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把党的错误加以夸大,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贡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形成于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有其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总结党的历史提供了政治和思想保证;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为总结党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五次党内集中教育,为总结党的历史作了理论准备;新时代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四个自信”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总结党的历史奠定心理基础。
时代背景。从国际看,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益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极为关键。
历史贡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对推动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提问3:如何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的重大判断?
解答人:孙宁,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理论被人所真正信服,不但是因为其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社会实践,也因为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文品格所内蕴的强大思想魅力。如果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世界性,那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则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性、时代性,是一种全新的重大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来都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吮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具有浓郁的中国味,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了新貌、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彰显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提问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准确理解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它与西方式民主有什么本质区别?
解答人:周美雷,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九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构建起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依托和保障,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更好结合起来,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贯通,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关注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百姓日常琐事,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有效防止了西方民主在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民主的阳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
中国式民主完全不同于西方式“选票民主”,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中,“一切”和“各种”两个词,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全过程”属性,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保障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始终保证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千差万别,民主的模式和实现程度自然不尽相同。环顾当今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民主光谱,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国家选举时热闹,空头支票满天飞,选举之后从不兑现或者大打折扣,对于大多数选民来说,只能一选了之,别无他法,所谓的“民主选举”迎来的却是“民主熔断”、“民主失败”与“民主无奈”,这是西式民主难以掩盖其本质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仅仅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是远远不够的,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是否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更为重要,也更为真实管用。
提问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解答人:吕廷君,教务处处长、教授
习近平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1986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8年3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因此,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生成的,关系紧密、牢不可破。
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党领导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制度化法治化。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做到“三统一”: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职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要做到“四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提问6:“接诉即办”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北京围绕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项改革,体现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深化探索,推进“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转变?
解答人:谈小燕,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接诉即办”改革是以诉求为驱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要更好地推进主动治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强化自治能力,实现有诉自办。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进一步赋能基层工作人员,尤其重视提升其调查研究能力、沟通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注重发挥居委会六大委员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街乡镇、社区、小区、楼门院分级分类更广泛更管用的协商制度和协商体系,真正让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大力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趣缘、地缘、业缘等方式,将居民再组织,促进邻里互动,构建现代新型熟人社会,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的诉求群众办、社区的事情社区办。
强化共治能力,实现有诉共办。进一步强化协同治理,优化“吹哨报到”机制,尤其重视部门协同、制度协同、目标协同,提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民生难题的有效性,最大限度避免碎片化治理。注重办理诉求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沟通成本、社会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提高治理效能。进一步发挥好区域化大党建和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协同,加大力度促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资本、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参与城市治理。优化治理流程,从老百姓实际需求出发,倾听老百姓的诉求,研究老百姓的诉求,提高供需有效匹配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和错位等矛盾。搭建居民参与各类公共事务的平台,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在办理诉求和落实民生事项过程中培育现代文明居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治氛围。
强化数治能力,实现有诉数办。进一步树立大数据思维,通过对海量、多样化的诉求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研究内在规律和特点,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各部门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办诉精准化。加快实现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进一步促进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用,切实破解信息孤岛和信息打架现象。进一步对“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判,对“办”的方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为基层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和数据技术支持,用大数据治理的力度保障城市治理的温度。
强化法治能力,实现依法治理。进一步树立法治思维,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基层工作者要知法懂法,加大法律法规学习力度,促进各治理主体善于运用法律解决基本诉求、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开展法治创建,推广律师进社区。在办理诉求过程中,有意识引导相关主体都能明白自身的法定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形成自觉遵守法律、善于运用法律的治理氛围。同时注重发挥庭前调解机制、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规范作用。
(编辑: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