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发布时间:2007-06-11
5月16日,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应邀来我校作“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专题报告。闪淳昌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多项安全法规的主要起草人,主持过多起特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在安全生产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运用丰富的数据,结合大量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背景,详细剖析了我国公共安全的形势和现存的薄弱环节,围绕“一案三制”、应急保障、安全文化和应急能力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等几大方面对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进行深入阐述。

闪淳昌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看,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重大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深度广、损失大,事故灾难严重,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影响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数超过20万人,其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
面对公共安全形势的挑战,闪淳昌认为,各级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加强“一案三制”建设,即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他强调,“第一时间”处置得好坏往往就决定了伤亡的大小和处置成本的高低。加强预案体系建设最主要是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进学校。还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预案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要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坚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全球意识,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的要求,努力把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搞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闪淳昌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很强的操作性,使肩负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学员们从中得以启发,并引发深入的思考。副校长刘阳主持报告会。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