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08日 星期四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动态

周海宏引领我们走进音乐世界

发布时间:2005-12-21

11月16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副院长应邀为我校主体班学员做题为“走进音乐世界”的知识讲座。周海宏教授的讲座生动而又深刻,他用音乐韵律敲击每一位听众的听觉,用强烈画面冲击参加讲座者的视觉,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使大家接受了音乐的审美教育。
周海宏首先针对一些音乐认识上的误解,展开对“高雅音乐”的讨论和重新认识。他讲到,声音是音乐艺术构成基本材料,它根本的属性:一是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二是不具有语义符号性。音乐的这两个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不能明确地表现出视觉性与概念性的内容。大多数听众无法“听得懂”音乐,不是因为听众没有音乐细胞,欣赏水平差,理解能力低,而在于音乐根本就没有能力直接传达人们所期待的那些具体内容。
周海宏认为,音乐艺术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向人们提供纯听觉的审美感受,而内容的表现则是可有可无,完全取决于欣赏者个人的事。遗憾的是,目前充斥着电视、广播、音乐欣赏手册等等音乐普及介绍的内容大多是关于“音乐内容”的美术化、文学化,甚至哲学化、社会学化的解说。媒体上的内容解说者,以权威的面貌出现在听众的面前,把自己并没有很多根据,甚至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个人理解,当成音乐固有的表现内容介绍给听众,从而严重地误导了人们。无形中给听者造成一种审美压力,最终导致听众认为自己无法“听懂”音乐。
周海宏指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被称为“联觉”的现象,使得音乐的音响完全可能引起听觉之外的感受,从而在联觉的作用下,引发进一步广泛而丰富的联想。音乐完全能够以自己特有方式——联觉对应关系——表现各种视觉性、哲理性、戏剧性的内容,听众也完全可以在联觉关系的作用下,展开联想的翅膀,在音乐中尽情体验各种感受,并形成自己对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理解,但这不是必须的。音乐仅仅能够在高低,强弱,张弛,节奏与速度、发音状态五个方面可以与它感觉形成联觉对应关系,不具有这五种特性的对象是不能用音乐来表现的。音乐审美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综合了各种感受与思想观念的,也可以是纯听觉的。就是说,音乐可以“懂”,但音乐何需“懂” !听觉审美感受的发生是必然的,是无条件的。不仅纯听觉体验是理解音乐表现内容的先决条件,而且听觉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构成了自足的音乐审美目的。所以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在音乐欣赏中是非常普遍的,这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与表现规律决定的。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的体验,而不是以获得视觉化的形象与概念性的思想为目的的。
周海宏在富有激情和表现力演讲的同时,随时播放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名曲,让大家聆听和判断,满堂听众聚精会神,为激昂的乐曲振奋,为怪异的曲调索眉,课堂上时而传出笑声,时而鸦雀无声。讲座接近尾声,周海宏提出一个“感性素质”的概念,他说:“感性素质”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这种素质产生了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需要与要求。它的构成要素是敏感的体验能力与对良好感性体验的要求。它是人类美化生存环境,创造艺术的根本动力,也是目前普遍提倡的环境意识的内在心理要求。它的活动领域是艺术,它的本质力量是对“美”的追求。从个体的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生活美好的能力。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创造全人类的幸福。而幸福社会的前提是每个个体都具有体验幸福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每个人的感性体验能力。如果一个人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视觉的美,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听觉的美,吃着珍馐佳肴——味觉的美,闻着鲜花的芳香——嗅觉的美,而毫无美的享受,那么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也谈不上幸福。促进每一个人感性体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社会生活幸福感的前提。从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的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全社会普遍的感性素质低,必然导致全社会普遍的对感性质量的要求低。这就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水平上不去最根本的社会原因,也是我们的环境质量差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此实例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周海宏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的差距应该说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但是感性素质的差距还没有获得起码的认识。科学技术可以短期通过引进与购买获得,感性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根本功能,是改善人类的感性环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以及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创造文明的物质生活。当然,创造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是它最直接的功能体现。这是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也是不依附于其它功能的社会功能。艺术固然可以承担认识与道德教育的作用,但这些功能毕竟是科学与道德可以替代的功能。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把艺术教育当成知识教育。第二个误区,把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当成其它教育的辅助。
周海宏最后强调,当前,国家正在健康稳步地迈向小康社会。然而,“小康”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包含着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如果国民的感性体验能力不能与经济及科学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的话,那么就不能产生应有的生活幸福感,就不能最终实现与经济小康水平相应的幸福满足感。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国民的感性素质不提高的话,就没有对文明环境的要求,也就缺少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与良好环境的深层动力。迈向小康社会,既要有经济与科学生产力的保证,又不能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而这一切都要以认识到感性素质在人类生存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为基础,落实到以感性素质为核心的艺术教育上去。
通过音乐知识的普及引申到社会责任和我们领导干部的历史使命,从轻松走进音乐世界到深感社会问题的沉重,一堂生动、精彩、现实、深刻的讲座,引来了在座的学员和教职工们阵阵掌声。结束后,周海宏教授留下了100多首不同类别的乐曲,大家纷纷与他合影、签字、索要名片,有的学员当场发出邀请到所在单位讲座。课堂气氛高涨、热烈,反响强烈,普遍反映周海宏教授的讲座有水平有高度。
(史秋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