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04日 星期日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动态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谈乡镇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06-07-04

6月14日,北京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系列专题讲座第二讲在我校举行,本讲邀请我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2003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获奖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主讲,题目是“乡镇综合改革”。报告中,温铁军强调,我们应该正视人民公社的历史功绩,汲取乡镇改革的经验教训,努力改变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上层建筑,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温铁军从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阐述了我国农业为工业原始积累所做的巨大贡献。他指出,成立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不仅是农民的需要,更是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如果没有人民公社的体制,1957年苏联停止对华投资必将造成我国工业发展难以为继。当时人民公社的“五小工业”,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农民做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理解某些人对当年“极左”错误的批评,但不容抹杀人民公社的历史性功绩。

在论及我国乡镇改革的经验教训时,温铁军说,上个世纪70年代的“政府退出”,80年代的“大包干”、“撤社建乡”和“乡村自治”,虽然促进了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但由于没有根本解决小农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对接”问题,有些地区甚至逐年增加农民负担。他还通过我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总结了乡镇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韩三国都开展了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本建设运动。都是政府支付部分原材料,调动农民劳动力投入建设。其宏观经济效果:中国在资本稀缺条件下以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日本、韩国增加农村投入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一是扩大了内需,二是带动了城镇化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韩国的教训也是严重的:一是政府不得不耗资巨大调整农户分散的地块;二是以法律形式固定增加农业投入导致过高成本,难以抵御全球化冲击。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温铁军指出,世界农业服务体系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美国式的大农场的公司化(产业化/市场化)契约关系;二是基于日本韩国式的小农经济的综合农协体系。中国属于典型的东亚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却超前地引入美国式的公司化体系,导致农业服务体系条块分割严重,与小农经济的交易费用过高;农业难以维持。事实证明:不主动改革,必被现实惩罚。为此,他提出推进乡镇综合改革的建议:“增省、撤区、强县、弱乡”,“村、镇、市自治”,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成立综合农协,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基本解决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与庞大的、高成本的上层建筑无法对接的问题。

(办公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