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信访规律研究中心年度报告(2013)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4-07-14
6月26日,首都信访规律研究中心年度报告(2013)发布会暨信访与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举办。会议由我校和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首都信访规律研究中心具体承办。常务副校长王民忠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副校长李燕奇出席并作会议总结发言,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在京各分中心的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王民忠就信访与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突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要把握当前改革的最新动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三是要生成更多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咨询成果,为首都建立健全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应有贡献。
发布会上,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首都信访规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曹颖作了题为“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首都信访发展趋势与机制分析”的年度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首都信访的特点与趋势主要表现为:信访总量长期高位运行、信访强度呈增加态势、信访与社会矛盾焦点指向集中且长期一致、非直接利益冲突剧增蓄积大量隐性不满、信访人存在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和严重的负面情绪、网络成为重要的信访渠道、来自民间信访的挑战骤增。认为公众道德需求与公共政策理念之间的冲突、公共参与意识与政府管理方式之间的冲突、官员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是导致信访矛盾多发的现实根源。从管理实践来看,实现信访政策与信访制度的革新、推动信访工作理念的转变,进而从信访工作机制上践行创新思路,实现信访功能的回归,既是今后首都信访工作的实践路径,也是未来信访理论研究的重要线索。
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在点评中对年度报告予以高度肯定,认为报告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研究详实深入,有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真实可信。从制度、行为、事例深入到社会心理,既有政治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架构和分析范式,又有较强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视角较为独特。此外,两位专家就信访改革如何适应并推进治理现代化谈了自己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研讨会上,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在京各分中心的代表分别就“民主、法治与信访”、“治理现代化的评价维度”、“首都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路径选择”、“风险社会与社会共治: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转型之可能”、“信访与城市治理”、“共商共治:麦子店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如何发挥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等话题发表了有深度的见解,并同其他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