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28日 星期三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张春霖详解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06-08-28

7月14日,北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专题讲座第五讲在我校举行。本讲邀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芳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课题报告主笔人、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专家张春霖博士主讲,题目是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张春霖从事业单位的地位、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基础,如何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思路,解析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张春霖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力度和深度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整个改革进程的重要部分。现在回头看,过去的改革以“推向市场”为主要措施。以分类改革为基础,削减财政拨款鼓励创收;扩大单位和个人自主权;引入市场型激励机制(单位收入和个人报酬与创收挂钩);尝试推行聘任制,改革薪酬制度;转企和民营化,引入民办机构。强调非营利概念。由于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或多或少可以称之为“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没有一个整体改革战略,其成效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致使服务提供的公平性、质量和效率都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小康社会的要求。在个别行业矛盾十分突出,已经威胁到整个改革开放的前途。

他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转轨中的问题,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河中间所遇到的问题。前进困难很多,但退回去没有出路。事业单位改革的要害不是改革那些叫做“事业单位”的单位,而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的实际情况,寻求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结合方式,以保证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效率和充分。改革要真正见到实效并惠及低收入阶层,必须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以“减人”、“减轻财政负担”为实际目的的改革措施不仅无益而且经常有害。

在谈到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基础时,张春霖强调,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产权。在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有办得好的,不像国有企业。在全世界范围看,私营企业总体来说比国有企业办得好,但医院和学校没有这样的规律。以产权为核心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是个误区。在有些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行业比如出版社,产权可以作为核心。但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产权不是核心问题。医疗卫生方面的改革如果把产权作为核心肯定要出麻烦。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付费机制,或者说财政问题。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薪酬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因此,重构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完善公共服务的付费机制(即财政付费)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公共物品和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的服务必须由政府付费(或私人捐赠),否则其供给会低于最佳水平。二是有些服务的均等化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物品,为实现均等化而需要的成本必须由政府付费(或私人捐赠)。

张春霖还就解决财政付费均等化和风险分担、激励机制的基本问题,以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付费机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发展民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事薪酬制度、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单位分类等问题作了详细讲解。

(办公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