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运行一周年纪实
北京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党性教育基地”)自2015年7月建成并运行一年来,以其独特的声、光、电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首都各界的影响力迅速形成并急速扩大。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市委党校聚焦主课主业、服务党的重大教育学习实践活动、服务中央单位的一大亮点。
一、党性教育基地“名声远扬”
截至今年7月1日,党性教育基地运行满一周年,一年里共有263批次13307人接受了教育。通过对受训学员的抽样访谈和社会反响来看,一个新型的、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教学效果经得起检验的党性锤炼的阵地已悄然形成,逐步成为首都乃至全国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探索实践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是参训单位多覆盖面广。党性教育基地设立之初主要是为全市党校系统的干部培训服务,但建成不久,就名声远扬,吸引了诸多中央、国家及外省市单位前来体验,该部分参训人员占到了全部参训批次的35%。
从前来参训的外部单位的构成看,主要有七类。第一类是中纪委、中组部、联络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等中直机关事业单位,共13批次;第二类是国家环保部、国家工信部、国务院应急办等7家国务院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共7批次;第三类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唐集团等中央企业,共12批次;第四类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各类主体班次等,共6批次;第五类是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共115批次;第六类是各驻京部队、高校等,共19批次;第七类是全国各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共23批次。
综合分析参训单位,具有种类多、层次高、地域广等特点,基本上覆盖了在京各类单位,涉及部分兄弟省市,并呈继续扩展之势。
二是参训规模超负荷。从场地空间、授课时间和技术环节来看,党性教育基地最初设计的接待量为每天4场次,每场次1.5小时,每批次控制在40人以内。而在实际运行中,为尽可能满足各单位需求,每天平均安排6批次,最多时一天安排9批次、近500人参训。场地、设备、教师等基本上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为适当控制接待批次,学校制定了提前一个月预约的参训制度,但很多慕名而来的单位因来不及预约,不得不“托关系,走后门”,加塞参训。
三是影响力在“口口相传”中迅速扩大。我们在对70家参训单位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获知党性教育基地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训者的个人推荐,最初是在党校培训的主体班学员,他们到基地参训后主动推荐给本单位及其他单位;一种是网络搜索,80%以上的参训单位受训后在本单位网站上进行报道,高度评价党性教育基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党性教育基地凭借其独特的培训模式,已在首都形成了较高的品牌效应。
二、党性教育基地助推党校主课主业“蓬勃发展”
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培训的立命之本,这两方面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直接关系到党校的职能发挥情况。党性教育基地在一年的运行中,已成为党校提升主课实效性的有效载体、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助推党校主课主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一是主课主业的实效性明显提升。党性教育基地以“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锤炼党性”为主题,以“忠诚、干净、担当”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29个教学点。它不是一般性的展览,而是教育的平台;一个教学点就是一部活教材,一次实境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在这里,学员们可以“穿越时空”与李大钊同志讨论有关党性锤炼的问题;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江姐铁一样的信仰和意志;可以通过对近年来少数领导干部违法犯罪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刻反思触碰高压线、警戒线的严重后果……中央党校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在访谈中说“江姐的事迹以前也知道,但这次狱中绣红旗的呈现太震撼了!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能坚守信仰、对党忠诚,那得对党怀有多深的感情呀!回去之后,一定找找自己的差距。”
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党性教育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宣讲式的课程多,警示性的课程少;激动一阵子的多,铭记一辈子的少;浮在表面的多,入脑入心的少”。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后,市委党校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多媒体科技手段,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讲授式、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在这里,学员们可以通过实物、实景、实例、实事,通过讲解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心灵对话,让自己回到原点、找到答案、获得力量,让党性在一个主题、一则故事、一种精神中得以升华。中组部干教局局长时玉宝参观后谈到“这是北京市委党校聚焦主课的重大创新,是党性教育手段的有益探索”。
三、党性教育基地为“两个服务”“添柴助力”
党性教育基地的建成及运行,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在全市安排部署的党的重大学习教育活动中成为重要平台,在做好为中央的“四个服务”工作中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一是成为服务全市党的重大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去年以来,为配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多数单位把接受一次党性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截止目前,共安排市级机关事业、市属高校和企业等93批次,共5832余人;区属单位共36个批次,近1436人。访谈中,市国资委机关党委的负责同志讲“震撼心灵、引发反思,内容很切合目前开展‘三严三实’的教育活动”;市台办的一位同志讲“以前去过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西山隐蔽战线教育基地等,各有特色,但党校的这个教育基地更贴近北京、更系统,硬件好,软件水平更高”;还有很多同志在访谈中谈到,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个人预约方式,让更多的人来接受教育。
二是成为服务中央单位的新的增长点。“四个服务”是中央对北京的职责定位,北京市各级单位应该围绕其职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做好“四个服务”工作。目前,党性教育基地已逐步成为市委党校履行服务职责的重要载体。一年来,先后安排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央直属企业等62批次,共2852人。国家环保部一位领导同志讲“这个基地对我们机关各支部开展经常性的党性教育是很好的平台”;大唐集团的一位负责同志讲“作为企业,在党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今后,我们应该多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提升我们的党建工作”。
四、推动党校“筑(魂)红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
满一周岁的党性教育基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为首都培养造就“四个铁一般”的党员领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实现了郭书记提出的“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建设一流党性教育基地“的要求,进一步彰显了市委党校在党性教育方面独特的阵地熔炉地位。
它的成功给我们以下几点体会和启发:
1、只要做得好,就会有需求。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搞了多年后,如何在教育方式、内容、效果上取得突破,是当前的难点问题。基地从决策到建设,再到运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顶级专家的精心设计、授课教师的辛勤备课等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大家集思广益,大胆植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增添大量时代感强、说服力强的内容,使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明显提高。从党性教育基地的成功做法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性教育不是没有需求,真正有实效、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党性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大家不需要的只是那些没有效果的大路货。
2、进一步做好基地二期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针对当前需求大大超越供给和基地目前内容尚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在及时总结前期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党性教育基地。
3、谋划全市红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北京有很多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党校提升主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经调研发现,北京有些红色资源还没有挖掘利用起来,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房山区霞云岭堂上村等。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以党性教育基地为龙头,对全市的红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红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效果;对尚未开发、闲置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力争使首都党性教育的地域特色更突出、体系更完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进一步提升市委党校党性教育品牌影响力,推动首都的“筑红工程”做大做强。
(决策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