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来校讲学
发布时间:2007-01-18
1月10日,我校哲学教研部和科研处共同举办2007年第2期学术讲坛,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庞元正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主题是“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及哲学学科建设”。哲学教研部教研人员、科研处有关人员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庞元正首先肯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马克思对实践观的三重变革极其重大意义。第一,马克思一反西方哲学把实践主要理解为是人的精神性活动的传统,强调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颠覆了唯心主义的实践观,确立了物质生产实践在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为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针对先前的哲学把实践理解为某一社会领域中的活动,强调实践是人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活动,揭示了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为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打通了道路。第三,马克思针对以往的哲学没有把对实践质的规定性做出区分的情形,根据实践创造性程度,提出了创新性实践的思想,为揭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提供了理论指南。
其次,庞元正介绍了创新实践的概念、形式和功能。他指出,创新实践是指那些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比先前的实践更有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与此相对应,常规实践是指那些运用事物已被发现了的规律、属性和关系,按照先前已有的规则和范式进行的实践。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的区分是相对的,没有完全脱离常规实践的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力自身发展中一定矛盾的解决,是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是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知识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矛盾一定程度的解决,是科学实践的高级形式)。创新实践较之于常规实践,更能体现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实践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
对创新实践界定的基础上,庞元正还提出了用创新实践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他指出,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是当代人类实践的主导形式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离开对创新实践的研究,就不能构建体现当代“自己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而且,创新实践还是打通和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性范畴,引进创新实践的范畴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创新。就本体论而言,只有创新实践才能合理地阐述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复杂关系,更为深刻地解答哲学基本问题;就认识论而言,只有创新实践才能深入揭示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辩证法而言,只有创新实践的观点,才能打通实践观点与辩证法的内在联系,揭示辩证法否定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推进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就历史观而言,只有创新实践才能深刻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机制,科学回答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此,只有以创新实践的观点,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总体性范畴,才有可能形成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庞元正还向大家介绍了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情况。并就大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构建的路径、创新实践的正负效应、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区分的相对性等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
(哲学教研部童萍)